|
性味归经
别名:地蚕、甘露子、滴露、甘露儿、土蛹、宝塔菜、蜗儿菜、土虫草、地纽
性味:味甘、淡,性凉,有毒(一说无毒)。 归经:归肺、脾、肝经。 功效与作用
解表清肺;利湿解毒;补虚健脾。
功能主治
治风热感冒,虚劳咳嗽,小儿疳积。
①《钦膳正要》:"利五脏,下气,清神。" ②《江苏植药志》:"治心痛。" ③《陆川本草》:"滋养强壮,清补肺金,功类冬虫草。治身体羸瘦,虚劳咳嗽,小儿疳积。" ④《贵州草药》:"清肺解表。全草:治风热感冒;根:治肺痨。" 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全草含水苏碱、胆碱、水苏糖。
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内服:煎汤,全草0.5~1两,根1~2两;浸酒或焙干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。
选方-处方举例
①治风热感冒:草石蚕全草100g。煎水服。
②治肺痨:草石蚕根200g。炖猪肺常吃。 药用部位
【植物形态】
草石蚕多年生草本,直立,基部有匍匐枝,枝端有螺丝形的块茎。茎高30~60厘米,方形,四棱,上有倒生的长刺毛。叶对生;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,长约3~10厘米,宽1.5~6厘米,先端尖锐或长尖,基部心脏形或近圆形,边缘有圆锯齿,两面有长柔毛;叶柄长1~5厘米。苞片披针形,两面有长柔毛。花2~6轮,每轮有花3~6朵,集成间断的穗形总状花序,顶生于枝梢;小花柄基部有1对脱落性的刚毛状小苞片;花萼钟状,外被腺状柔毛,5齿,齿端有针状尖;花冠淡红紫色,露出部分有腺状毛,冠筒内有毛圈,上唇直立而略反折,下唇平展,有3裂片;雄蕊4,2强,伸出于冠简外而盖于上唇之下;花柱顶端2裂。小坚果黑色。花期5~6月。果期6~7月。 生于湿润地或近水边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四川,浙江等地。 【药用部位】 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块茎或全草。 炮制选购保存
春、秋采收。挖取块茎,洗净,晒干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