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百节蛇、寸白蛇
性味:味甘、咸,温;有毒。 归经:归肝经。 功效与作用
祛风,通络,止痉。用于风湿顽痹,麻木拘挛,中风口眼?斜,半身不遂,抽搐痉挛,破伤风,麻风,疥癣。
用法用量:2~5g。研粉吞服1~1.5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通络,止痉,祛风湿,攻毒。 功能主治
用于风湿顽痹、筋脉拘挛、中风、口眼哨斜、半身不遂、破伤风、麻风、疥癣、瘰疬、恶疮等。
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脑血管痉挛和脑出血所致失语、偏瘫等常配伍用之。 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主要含赖氨酸、亮氨酸、谷氨酸等常见的氨基酸以及蛇毒蛋白。
主含蛋白质、脂肪及鸟嘌呤核苷等。具有神经肌肉阻断、神经节阻断与呼吸酶抑制作用。 现代药理研究,金钱白花蛇有抗炎、镇静、镇痛等作用。 禁忌
阴虚内热及血虚生风者禁用。
孕妇、儿童忌用。 不宜超量使用。 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用量3~4.5克,煎服,或1~1.5克,研粉吞服。
药用部位
【来源】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(Blyth)幼蛇去除内脏的全体。
【动物形态】成蛇伞长1米左右。头部椭圆形,稍大于颈;有前沟牙。体较细长,尾末端尖细。头部体背黑色或黑褐色,躯干及尾背面每隔3鳞或3鳞半有宽1~2鳞的白色横纹。体鳞光滑,通体15行,背部中央1列鳞片特别大,呈六角形。腹部白色,略有灰黑色小斑点。 【产地分布】栖息于平原及山脚多水处。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 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捕捉,剖开蛇腹,除去内脏,擦净血迹,用乙醇浸泡处理后,盘成圆形,用竹签固定,干燥。 【药材性状】呈圆盘状,盘径3~6厘米,蛇体直径0.2~0.4厘米。头盘在中间,尾细,常纳口内。背部黑色或灰黑色,微有光泽,有45~58个宽1~2鳞的白色环纹,与宽3~5鳞的黑鳞黑白相间,并有1条显著突起的脊棱。脊棱鳞片较大,呈六角形;背鳞细密,通身15行;尾部鳞片单行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