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赤芫、杜芫、头痛花、南芫花、药鱼草、九龙花、闹鱼花、芫花条、闷头花、老鼠花
性味:味辛、苦,性寒,有毒。 归经:归大肠、肺、肾经。 功效与作用
泻水逐饮;外用杀虫疗疮。用于水肿胀满,胸腹积水,痰饮积聚,气逆咳喘,二便不利;外治疥癣秃疮,痈肿,冻疮。
用法用量:1.5~3g。醋芫花研末吞服,一次0.6~0.9g,—日1次。外用适量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止咳,化痰,敛疮,解毒杀虫,泻水逐饮。 1.泄水逐饮(水肿,鼓胀,停饮) 用治胸胁停饮所致的喘咳痰多,胸胁引痛等。其功用与甘遂、京大戟相似而功力稍逊。以泄胸胁水饮见长。 2.祛痰止咳(晐嗽咳痰) 用治咳嗽、咳痰,但虽有祛痰之功,因其泻下峻猛,毒性较大,故临证一般鲜有使用者。 3.杀虫疗疮(头疮、顽癣及痈肿) 外用治头疮、顽癣及痈肿,可单用研末,或配以雄黄用猪脂调敷。 功能主治
主治肺癌结块,心腹癥结,胀痛,痈肿,痰饮癖积,喘咳,水肿,胁痛,食物中毒,疟母等症。
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含芫花酯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,芫花素、羟基芫花素、芹菜素及谷甾醇,另含苯甲酸及刺激性油状物。
现代药理研究,芫花素能刺激肠黏膜引起剧烈的水泻和腹痛。口服芫花煎剂可引起尿量增加,排钠量亦有增加。醋制芫花的醇水提取物及水浸液对一些菌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,芫花还有镇静、镇咳、祛痰作用。 1.芫花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、镇痛及抗惊厥作用。 2.芫花有兴奋子宫、抗生育作用。 3.芫花有镇咳、祛痰作用。 4.芫花对胃肠道的作用:炙芫花在高浓度时对离体兔肠有兴奋作用。 5.芫花有利尿作用。 6.芫花有抗白血病作用。 7.芫花素、芹菜素、木犀草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黄嘌呤氧化酶(XO)有抑制作用。 8.芫花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、预防心律失常作用。 9.芫花有抑菌作用。 禁忌
体质虚弱及孕妇禁服。
本品有毒,不宜超量使用。 本品反甘草,不宜同用。 ①可见中毒反应,如恶心、剧烈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脱水、出血性下痢、肌肉痉挛、昏迷等。 ②本品主要用于体质壮实者,凡身体虚弱者、有胃肠疾病者均忌用。 ③孕妇禁用。儿童禁用。 ④本品有毒,不宜超量使用。 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日常用量:1~3g,水煎服或入丸、散。
选方-处方举例
治通身微肿、腹大、食饮不消:芫花、甘遂、大黄、葶苈各30g,巴豆10g。将以上5味中药研成细末,炼蜜为丸,如红小豆大每服5丸,食消即停。
方一: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芫花新鲜根洗净,刮去外表栓皮,剔去中心木质部,剩下第2层皮切碎捣烂,搓成小团,塞于鼻孔内。约20分钟即有热辣感,过5分钟取出。 方二:治疗传染性肝炎 黄芫花柄片(每片含黄酮50mg),每次2片,每日3次。对急、慢性肝炎有促使谷丙转氨酶值趋于正常和自觉症状改善的作用。 方三:治疗鼻炎 取芫花根30g切碎,加入75%的酒精100ml,浸泡2周,过滤备用。用时,以黄豆大小干棉球浸吸芫花酊2~3滴,外面再用消毒棉花包裹,塞在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,副鼻窦炎可以塞在中鼻道。每日1次,每次1~2小时,5次为1个疗程。 方四:治疗牙痛 取芫花根二层皮(鲜)250g,用开水250ml浸泡3~5日。用时将棉球蘸药液放患牙上3~5分钟,治疗牙痛。注意药液不可咽下。 方五:治疗精神分裂症、神经官能症、癫痫 取黄芫花花蕾及叶晒干研粉,过筛备用。成人每日2~4g,连服3~7日,即可见效。如不见效,休息几天,再服1个疗程。 方六:治疗冻疮 取芫花6g,红花3g,浸入75%的酒精100ml内1~2周后,过滤去渣备用。用时,取此药液外擦患处。一般在2?3日均获全部治愈。 ①治卒得咳嗽:芫花一升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以枣十四枚,煎令汁尽。一日一食之,三日讫。(《肘后方》) ②治咳嗽有痰:芫花60克。煮汁去滓,和饴糖熬膏。每服枣许。(《华佗神医秘传》) ③治实喘:芫花(不以多少,米醋浸一宿,去醋,炒令焦黑,为细末)、大麦曲二味等分。和令极匀,以浓煎柳枝酒调下立定。(《百一选方》) ④治妇人血气冲心欲死:芫花9克,吴茱萸150克。上为末,炒姜酒下。(《普济方》) ⑤治产后恶血:芫花30克(醋拌炒令黑),灶突墨30克。上件药同研令细,以醋煮曲末和丸,如绿豆大。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五丸。(《圣惠方》) ⑥治痈:芫花为末,胶和如粥敷之。(《千金要方》) ⑦治小儿秃头疮:芫花、腊月猪脂和如泥,洗去痂敷之,日一度。(《千金要方》) 药用部位
【药用部位】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.et Zucc.的干燥花蕾。
【植物形态】 落叶灌木,高达0.3~1米。枝条稍带黄绿或紫褐色,幼时有绢状柔毛。叶对生、近对生或偶互生,叶柄短,长约2毫米,有灰色短柔毛。叶卵圆形、椭圆形、长椭轴流或卵状披针形,长3~4(~6)厘米,宽(0.5~)1~2厘米,纸顷,下面有绢状柔毛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先端尖,侧脉5~7对。花先叶开放,以侧生为多,常具3~7(~15)花,花序梗短,花无味,花梗短,被灰黄色柔毛。花萼淡紫色,筒状,先端4裂,裂片卵形或长圆形,雄蕊8,生于花被筒内面,上下2轮,下面一轮生于萼筒中部,上面一轮生于萼筒喉部,花丝短,子房倒卵形,外密生黄色柔毛,花柱极短或无花柱,柱头头状。核果白色。花期3~5月。果期6~7月。 【产地分布】生于海拔300~1000米的山坡灌木丛中、路旁或疏林下,也有栽培于庭园中。分布于华北、华东、华南及贵州、四川等地区。 【采收加工】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收,除去杂质,干燥。 【药材性状】常3~7朵簇生于短花轴上,基部有苞片1~2片,多脱落为单朵。单朵呈棒槌状,多弯曲,长1~1.7厘米,直径约1.5毫米,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绿色,密被短柔毛,先端4裂,裂片淡紫色或黄棕色,质软。气微,味甘、微辛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