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槿皮、川槿皮、白槿皮、槿树皮、碗盖花皮
性味:味甘,性温。有毒(一说无毒)。 归经:归脾、肝、大肠经。 功效与作用
清热利湿,解毒,杀虫止痒,止血。
功能主治
用于疥癣、湿痒、脱肛、痔疮、赤白带下、痢疾便血、外伤出血等。现代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、牛皮癣等。
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【药理研究】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本品主要含辛二酸、1-二十八醇、β-谷固醇、1,22-二十二碳二醇、白桦脂醇、古柯三醇、肉豆蔻酸等成分。 禁忌
脾胃虚弱者慎用。无湿热者不宜用。
孕妇儿童慎用。 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日常用法:5~15g;外用适量,研粉醋调或制成50%酊剂外搽患处。或水煎,熏洗患处。
选方-处方举例
①治一切顽癣:A.木槿皮9克,大斑蝥7个,或小用10个(去头足),巴豆5个(去油)。共为细末,用醋调搽。稍时作痛起泡,泡落即愈。(《鲁府禁方》川槿散);B.川槿皮6克,轻粉1.5克,斑蝥7个,大风子7个。河水、井水共一钟,煎一半,露一宿,笔蘸涂之。(《外科正宗》顽癣方);C.木槿皮60克,米醋120毫升,浸汁外涂,每日数次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
②治牛皮癣:木槿皮30克,大风子仁15个,半夏15克。河水、井水各一碗,浸露七宿,入轻粉3克于水中,用秃笔扫涂,有臭涎出方妙,但忌洗澡,能于夏月治之尤效。(《串雅内编》) ③治脚癣:木槿皮60克,75%乙醇60毫升。浸泡2天后,外擦患处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 ④治赤白带下:木槿根皮60克(切),以白酒一碗半,配一碗,空心服之。(《纂要奇方》) ⑤治大肠脱肛:木槿皮或叶煎汤熏洗,后以白矾、五倍子等分为末,敷之。(《救急方》) 药用部位
【药用部位】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干燥茎皮或根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落叶灌木,高3~4米。茎多分枝,幼枝密被黄色星状毛及茸毛。叶互生,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4~7厘米,宽2~4厘米,不裂或中部以上3裂,基部楔形,边缘有钝齿。花大,单生叶腋,直径5~6厘米,花柄长4~14毫米,小苞片6~7,线形,有星状毛,花萼钟形,5裂,有星状毛及短柔毛;花瓣白色、红色、淡紫色等,常重瓣;雄蕊和柱头不伸出花冠。蒴果长圆形,长约2厘米,顶端有短喙,密生星状毛。种子褐色。花期7~10月,果期9~10月。 【产地分布】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 【采收加工】茎皮于4~5月剥取,晒干。根皮于秋末挖取根,剥取根皮。晒干。 【药材性状】本品多内卷成长槽状或单筒状。大小不一,厚1~2毫米。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,有细而略弯曲纵皱纹,皮孔点状散在。内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,平滑,具细致的纵纹理。质坚韧,折断面强纤维性,类白色。气微,味淡。以身干、条长、宽厚、无霉者为佳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