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臭椿、椿根皮、樗木、樗白皮、樗根皮
性味:味苦、涩,性寒。 归经:归胃、肝、大肠经。 功效与作用
清热燥湿,收涩止带,止泻,止血。用于赤白带下,湿热泻痢,久泻久痢,便血,崩漏。
用法用量:6~9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可清热,燥湿,涩肠,止血;用于慢性痢疾,肠炎,腹泻,胃及十二指肠溃疡,便血,遗精,白带等症。 功能主治
用治赤白带下、湿热泻痢、久泻久痢、便血、崩漏。
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含有川楝素、甾醇及鞣质。
现代药理研究,椿皮有抗菌、抗肿瘤等作用。 禁忌
脾胃虚寒者不可用,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,以其徒燥故也,凡滞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。
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日常用量:4~9g,水煎服。
选方-处方举例
1、治赤白带下:椿皮45g,高良姜9g,黄柏、芍药各6g。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30丸,茶汤送服。
2、治痢疾:椿皮8g,爵床9g,凤尾草15g。水煎,去渣,取汁,温服。 3、治疮癣:椿皮适量。水煎去渣,取汁。用药液清洗患处即可。 4、治痔疮:椿皮8g,蜂蜜适量。水煎椿皮,去渣取汁,待温后加入适量蜂蜜饮服。 5、治慢性痢疾:椿皮100g。椿皮培干,研成细末。每次3g,温水送服。每日两次。 ①治滴虫性阴道炎:椿皮15克,水煎服。另用千里光全草30克,薄荷、蛇床子各15克,水煎,外洗。(江西《中草药学》) ②治膀胱炎、尿道炎:椿皮12克(鲜品45克),鲜车前草60克。煎服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 ③冶肝脾大:椿皮熬膏。摊布上敷患处,每日换1次。(《安徽中草药》) ④治关节疼痛:臭椿根皮30克。酒水各半,猪脚1只。同炖服。(《福建药物志》) ⑤治赤白带有湿热者:椿皮12克,黄柏、黄芩各9克,鸡冠花、翻白草各15克。水煎服。(《华山药物志》) 药用部位
【药用部位】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(Mill.) Swingle的根皮或干皮。
【植物形态】落叶乔木。树皮灰褐色。羽状复叶互生,小叶13~25厘米,卵状披针形,长7~12厘米,宽2~4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斜截形,近基部有1~2对粗齿,齿尖背面有1腺体,揉碎有臭气。花小,绿白色,杂性,集成大型顶生圆锥花序;萼片5~6;雄花雄蕊10枚,着生于花盘基部;两性花雄蕊较短,雌蕊具5~6心皮,基部多少连合。翅果扁平,长椭圆形,1~6个着生于一果柄上,每个翅果中部具1粒种子。花期4~7月,果期8~9月。 【产地分布】野生或栽培于山坡、路旁、宅院、村边。分布于河北、湖北及全国大部分地区。 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均可剥取,晒干,或刮去粗皮晒干。 【药材性状】根皮:不整齐片状或卷片状,长宽不一,厚0.3~1厘米。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,粗糙,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、横裂纹,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;内表面淡黄色,较平坦,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。质硬而脆,断面外层颗粒性,内层纤维性。气微,味苦。 干皮:不规则板片状,大小不一,厚0.5~2厘米。外表面灰黑色,极粗糙,有深裂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