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天虫、姜蚕、白僵蚕
性味:味辛、咸,性平。 归经:归胃、肺、肝经。 功效与作用
息风止痉,祛风止痛,化痰散结。用于肝风夹痰,惊痫抽搐,小儿急惊,破伤风,中风口?,风热头痛,目赤咽痛,风疹瘙痒,发颐痄腮。
用法用量:5~10g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祛风、止咳、止痛、平肝息风、化痰散结。 1.熄风止痉(惊痫抽搐证)用治热病惊风、癫痫而夹痰热者尤为适宜。用治高热抽搐,可与蝉蜕、钩藤等同用;用治急惊风,痰喘发痉症,多与全蝎、牛黄等配伍同用;若小儿脾虚久泻,慢惊抽搐,宜配伍党参、白术等同用;若破伤风,角弓反张,宜与全蝎、蜈蚣等配伍共用。 2.祛风通络(风中经络,口眼喁斜证)用治经络阻滞,风中经络,口眼啮斜,常与全蝎、白附子等同用,如牵正散。 3.疏散风热(风热头痛,目赤,咽痛,风疹瘙痒证)用治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、目赤等症,常与桑叶、荆芥等配伍为用;若风热上攻,咽喉肿痛,多与桔梗、薄荷等同用;用治风疹瘙痒,单味研末服用即可,或与蝉蜕、薄荷等配伍为用。 4.化痰散结(痰核,瘰疬证)用治痰核、瘰疬,单用即效,或与浙贝母、夏枯草等配伍同用。 5.其他 取其散结之功,亦可用治乳腺炎、流行性腮腺炎、疔疮痈肿等病症,可与连翘、板蓝根等配伍为用。 功能主治
用于急慢惊风、癫癎、破伤风、中风所致半身不遂、口眼㖞斜、语言不利、头痛目赤、风火牙痛、咽喉肿痛、风疹瘙痒、瘰疬痰核、疮疡肿毒等。尤宜于痰热惊风、慢性抽搐之证。
现代常用于癫癎、小儿高热惊厥、三叉神经痛、面神经麻痹、颔下淋巴结炎、腮腺炎、多发性疖肿、乳腺炎、糖尿病、高血脂、小儿呼吸道感染等。 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含蛋白质、草酸铵,并含赖氨酸、亮氨酸、天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,镁、钙、锌等28种元素,以及变态活性融激素、促脱皮甾酮等。具有抗惊厥、镇静、催眠等作用。
1.僵蚕醇水提取液有催眠作用。 2.僵蚕有抗惊厥作用。 3.僵蚕有抗肿瘤作用,对小鼠肉瘤S18 有抑制作用。 4.僵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绿脓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。 5.僵蚕煎剂对氨中毒可能有促进作用。 禁忌
少数患者用药后可有恶心、上腹不适、口干、食欲下降等反应,个别患者可出现面部潮红等过敏反应。
心气虚、血虚而又无外邪者忌用。 孕妇忌用。 不宜超量用药。 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入汤剂,5~9g;研粉服,1~1.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适量,煎水洗;研粉撒或调敷。散风热可生用,其余多须以麦麸炒用。
选方-处方举例
1、治小儿惊风:僵蚕、蝎梢各等分,天雄尖、附子尖各5g。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。每服2g,生姜水挽拌均匀,饮服。
2、治咽喉肿痛:僵蚕、牛蒡子各等分。将以上2味中药研成细末,炼蜜为丸,每50g做15丸。每服1丸,饭后含化。 3、治牙痛:僵蚕、藁本、白芷各等分。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。每用少许涂抹于牙痛处,用盐水漱口即可。 4、治风热头痛:僵蚕、菊花、石膏各200g。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末。葱白细研绞取汁。药末与葱白汁同拌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20丸,温酒送服。 5、治惊痫抽搐:僵蚕、乌头、没药各50g,炙蜈松25g。将以上4味中药研成细末,酒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10丸,温酒送服。每日3次。 ①治风壅牙痛:僵蚕,藁本、白芷各等分。上为细末。每用少许揩牙痛处,用盐水灌漱。(《普济方>僵蚕散) ②治重舌、木舌:僵蚕3克,黄连(蜜炒)6克。为末,掺之,涎出为妙。(《积德堂经验方》) ③治喉痹口疮,腮颊肿痛:白僵蚕(炒去丝、嘴)、牛蒡子(微炒)各等分。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30克作1.5丸。每服1丸,含化,食后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消毒丸) ④治喉痹失音:瓜蒌皮(炒)、僵蚕(炒)、甘草(炒)各6克。共为末。每服9克,姜汤下。(《疑难杂症简方》) ⑤治喘嗽,喉中如锯,不能睡卧:好末茶30克,白僵蚕30克。上为细末,放碗内,倾沸汤一小盏,用盏盖定,临卧,再添汤点服。(《瑞竹堂经验方》僵蚕汤) ⑥治瘰疬:白僵蚕,研末,水服1.5克,日三服。(《千金要方》) ⑦治遍身瘾疹,疼痛成疮:白僵蚕,焙令黄色,细研为末,酒服。(《圣惠方》) ⑧治一切疥癣:白僵蚕24枚(炒去丝),蝎梢5枚(去毒,微炒),地龙3条。上件研令极细。分作二服,小儿作五服。温酒调下。服药,然后澡浴。(《杨氏家藏方》三神散) 药用部位
【药用部位】蚕蛾科昆虫家蚕蛾Bombyx moriL.的幼虫感染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 (Bals.)Vaillant致死的干燥虫体。
【动物形态】雌雄成虫全身皆密布白色鳞片。体长1.6~2.3厘米。翅展3.9~4.3厘米。头部较小。复眼l对。口器退化,下唇须细小。触角呈羽毛状。翅2对,前翅位于中胸部,呈三角形,较大;后翅生自后胸,较小;翅面有白色鳞片。雌性腹部肥硕,末端钝圆;雄性腹部狭窄,末端稍尖。幼虫体色灰白色至白色,胸部第2、3节稍见膨大,有皱纹。腹部第8节背面有l尾角。 【产地分布】人工饲养,一年可繁殖3代。分布于全国各地,以长江以南为主。 【采收加工】收集养蚕时自然感染白僵菌病死或人工接种培养的僵蚕,以石灰吸收水分后,晒干或微火焙干。 【药材性状】圆柱形,多弯曲皱缩,长2~5厘米,直径0.5~0.7厘米。表面灰黄色,被有白色粉霜状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。头部较圆,黄棕色;体腹面有足8对,呈突起状,体节明显,尾部略呈二叉分枝状。质硬脆,易折断,断面平坦,外层白色,中间具4个亮黑色或亮棕色的丝腺环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 炮制选购保存
以条直肥壮、质坚、色白、断面光亮者为佳。表面无白色粉霜,中空者不可入药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