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硫磺、磺牙、磺英、石流黄、石留黄、昆仑黄、黄硇砂、石硫黄
性味:味酸,性温。有毒(一说无毒)。 归经:归脾、肾经。 功效与作用
外用解毒杀虫疗疮;内服补火助阳通便。外治用于疥癣,秃疮,阴疽恶疮;内服用于阳痿足冷,虚喘冷哮,虚寒便秘。
用法用量:外用适量,研末油调涂敷患处。内服1.5~3g,炮制后入丸散服。 ——以上来源于《中国药典》2015版 外用解毒杀虫疗疮;内服补火助阳通便。 1.外用攻毒,杀虫疗疮(疥癣,湿疹,阴疸疮疡证)用治疥癣等,可单用为末,香油调涂;或与雄黄、轻粉等同用。为用治疥疮之要药。 2.内服补火助阳通便(肾阳不足,下元虚冷证)用治肾虚阳痿,常与鹿茸、补骨脂等同用。用治肾不纳气之虚喘,常与附子、沉香等同用,如黑锡丹;用治虚冷便秘,每与半夏为伍,如半硫丸。 功能主治
外治用于疥癣,秃疮,阴疽恶疮;内服用于阳痿足冷,虚喘冷哮,虚寒便秘。
有报道可用于遗尿、脾胃阴虚型肾炎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、中心性视网膜炎、便血、寒湿带下、脱发、偏头痛、坐骨神经痛、黄疸、癌肿等。 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主含硫(S),尚含砷 (As)、硒(Se)、碲(Te)等杂质。具有溶解角质、杀疥虫、杀菌、杀真菌、缓泻、消炎、镇咳、祛痰作用,并能明显增强氯丙嗪及硫喷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。
1.硫黄能刺激肠管,促进蠕动,软化粪便而发生缓下。 2.硫黄经部分吸收从肺及皮肤排出,有祛痰发汗之效。 3.硫黄外用与皮肤分泌液接触,形成硫化碱,具有软化表皮和杀死害虫作用。 4.硫黄对脑干有影响。 5.硫黄有一定的镇咳、祛痰及治疗小鼠甲醛性关节炎的作用。 禁忌
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。不宜与细辛、飞廉、朴硝、铁、醋同用。
本品有毒,内服宜用制品,不宜多服、久服。 儿童忌用。 服用过量,可致中枢麻痹而死亡。 置干燥处,防火。 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日常用量:1~3g;可入丸、散,外用适量,研末外敷。
选方-处方举例
1、治疥癣、湿疹、阴疽疮疡:破黄适量,麻油少许。将硫黄研成细末,加麻油搅拌均匀,用棉签蘸取适量,涂抹于患处。
2、治带下:硫黄25g,乌梅15g,乌梅去核。破黄研成细末,加入乌梅肉和为丸,如黄豆大,每服5丸,温酒送服。 ①治带下:硫黄15克,为末,乌梅肉9克。捣丸如黄豆大。每五丸,空心酒下。(《种杏仙方》) ②治咳逆服药无效:硫黄、乳香各等分。为末,用酒煎,急令患人嗅之。(《奇效良方》) ③治卒得疥疮:麻油摩硫黄涂之。(《肘后方》) ④治小儿口疮,不能吮乳:生硫黄为末,新汲水调贴手心脚心,效即洗去。(《普济方》硫黄散) ⑤治一切无名肿毒恶疮:舶上硫黄、轻粉、白矾各等分。上为细末,酥油调。临卧涂,三次用。(《普济方》) ⑥治紫白癜风:用生硫黄末,以生姜蘸擦之,随手去。(《百一选方》)⑦治疣目及痣:硫黄30克(细研),以醋调涂疣目上,六七度即瘥。(《圣惠方》) 药用部位
【药用部位】硫族自然硫Sulfur或含硫矿物加工制得。
【分布】主产于山西、河南、山东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苏、四川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 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。挖取呈泥块状的硫黄矿石,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,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,倒入模型内,冷却后,取出,打成碎块。 炮制选购保存
以块整齐、色黄、有光泽、质松脆、无杂质者为佳。商品一般分为硫黄、倭硫黄、天生黄三种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