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性味归经
别名:天荷、羞天草、隔河仙、观音莲、狼毒头、独脚莲、野芋、木芋头、老虎芋、大虫芋、毒芋头、天蒙、老虎蒙、痕芋头、大叶野芋头、野芋头、奚芋头、土塘、天河芋、广东狼毒、朴薯头
性味:味辛,性温。有大毒。 归经:归胆、心、肝、大肠经。 功效与作用
可解毒,清热,消肿,拔毒散结,去腐生肌;用于瘴疟,急剧吐泻,肠伤寒,风湿痛,疝气,赤白带下,痈疽肿毒,萎缩性鼻炎,瘰疬,疔疮,疥癣,蛇、犬咬伤等症。
属清热药下属分类的清热解毒药。 功能主治
用治夏季感冒、痧气腹痛、呕吐腹泻、山岚瘴疟、赤白带下。
外用治风湿骨痛、痈肿疔毒、瘰疬痰核、蛇虫咬伤。 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
【药理研究】有治疗流感、鼻咽癌咽喉部放射反应等作用。
【化学成分】含维生素B、抗坏血酸、烟酸、胆甾醇、菜油甾醇、豆甾醇等。 禁忌
不宜生食。否则中毒而致口舌肿胀,甚至窒息而死。
体虚者慎服。 孕妇慎用。 食用方法-茶饮食疗功效
日常用量:加工制后用10~18.5g,鲜品宜久煎4小时以上,毒性减低后用。
选方-处方举例
1、虎头蜂螫伤
组成:鲜海芋茎汁 用法:取茎汁涂伤处。 2、滚水烫伤(经验方) 组成:海芋叶10.0片,桐油适量 用法:将海芋叶,用清水洗净,放入锅内,加水煮熟,然后将海芋叶,一片一片叠成堆浸冷开水备用。使用前视烫伤部位范围而定。取叶一片擦干水分,浸桐油外敷烫伤处,干者再换药。 备注:采取海芋叶前,带上手套采,以免叶汁沾手引起皮肤痒。 3、痈疖肿毒,蛇咬伤、虫咬伤 组成:鲜海芋根茎适量 用法:捣敷患处。 4、瘴疟、流感、肺结核 组成:海芋根茎3.8~11.3克 用法:先将海芋与米同炒至黄色,去米,久煎3小时以上去毒,方可内服。 备注:瘴疟为受岚瘴毒而发的一种危重疟疾。本病疟发时,神志昏迷,狂妄多言,或声音哑喑。临证又分热瘴与冷瘴两证。 5、风热头痛 组成:海芋苗(切片)适量 用法:贴于患部。 6、毒蛇奴蚣咬伤 组成:海芋100.0克,生油柑木皮50.0克 用法:将二味药加盐水捣烂,以湿纸或树叶包裹煨热敷患处。 ①防治流行性感冒:鲜海芋根状茎5000克,去皮洗净,切成薄片,大米120克,食盐15克。混合入锅,急火炒至大米成棕黑色,加水10000毫升,煮沸2小时,过滤。预防:每日1次,每次服150毫升,连服3天。治疗:每日2次,每次150毫升。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 ②治感冒头痛身倦:(野)芋根用湿纸封好,煨热之,以擦头额及腰脊、前后心、手弯脚弯。可令人遍身顺适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 ③治风湿骨痛:野芋头(切厚片)。先将樟脑少许置于芋片中央,用火烤樟脑,趁火未熄,速敷患处。(《文本中草药》) ④治痈肿,疮疖:(野芋头)鲜根茎适量。加酒30克捣烂,用(野芋头)叶包,煨热外敷。(《广西本草选编》) 药用部位
【药用部位】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(L.) Schott.的根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可达5米。茎粗壮,粗达90毫米。叶互生;阔卵形,极大,长30~90厘米,宽20~60厘米,先端短尖,基部广心状箭头形,2裂,侧脉9~12对,粗而明显,绿色;叶柄粗壮抱茎。花单性,同株;花序柄粗壮,每一叶腋内约有2个,长15~20厘米;佛焰苞的管长3~4厘米,粉绿色,苞片舟状,绿黄色,先端锐尖;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。雌花序长2~2.5厘米,位于下部;中性花序长2.5~9.5厘米,位于雌花序之上;雄花位于中性花序之上;附属体长约8厘米,有网状槽纹;子房3~4室。浆果红色。花期春末夏初。 【产地分布】生于山野间。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台湾、福建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 【采收加工】全年可采。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,以免中毒,用刀削去外皮,切片,以清水浸漂6~7天,多次换水,取出晒干或鲜用。 |